第二十名:硫化物晶體
我們現在還沒有嗅覺電影(Smell-o-Vision),不過在2010年度最佳微觀攝影大賽中,一張硫化物的照片扮演了“明星”角色,這些獲獎照片於週三公佈。為了製作這張照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約翰•哈特(John Hart)將硫黃和乙酰苯胺混合在一起,令其形成晶體。 這張照片是硫黃與乙酰苯胺混合形成的晶體在特製偏振光下放大10倍的畫面。 乙酰苯胺是一種有毒物質,曾當作防腐劑使用。
第十九名:老鼠視網膜
一縷縷繩狀紅線在“維斯塔爾鼠”(Wistar rat)的視網膜微切片上閃閃發光,這張獲獎照片放大了100倍,是由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卡梅隆•約翰遜(Cameron Johnson )製作。 維斯塔爾鼠是廣泛應用於科學研究的白化鼠的特殊品種。 據維斯塔爾研究所專家介紹,今天實驗室使用的老鼠大多是維斯塔爾鼠,都源於1906年培育的一種老鼠。譯註:Wistar鼠為大鼠(rat;rattus norregicus)的一個品系,1906年由美國維斯塔爾(wistar)研究所育成,現已遍及世界各國的實驗室,是動物實驗大鼠類最為常用及生物醫學研究中使用歷史最長的品種,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各領域的實驗。
第十八名:肥皂泡
顯微鏡載玻片上的16個肥皂泡:這些具有迷幻色彩的圓形物都是一個個圓形小肥皂泡,利用簡單的照明工具拍攝,放大了150倍。 許多微觀攝影照片都使用耐用的偏振或熒光技術以獲取獨特的外形,但來自德國杜塞爾多夫的戈德•岡瑟(Gerd Guenther)卻利用“明視場”照明技術拍攝了這張照片,這種技術是大家從高中顯微鏡課上就熟悉的光直接從底部射入的拍攝方法。第十七名:黃蜂眼睛
如果你是一個昆蟲的幼蟲,這種景象會是十分駭人。 姬蜂的複眼在放大40倍之後赫然聳現。 該獲獎照片的作者是華盛頓州伊薩誇市的查爾斯•克萊布斯(Charles Krebs)。總體上來說,姬蜂是種寄生性昆蟲。 大部分家族成員會去尋覓其他昆蟲的幼蟲,像蒼蠅,甲蟲等,然後把自己的卵注射進這些幼蟲的體內。 這些卵在寄主體內孵化,並以之為食,這樣寄主就會逐漸消亡。
第十六名:紫茉莉柱頭
在這張多次曝光合成的照片中,粘連在紫茉莉的柱頭上球狀花粉正在熠熠生輝。 這張照片由匈牙利科學院的羅伯特•馬庫斯(Robert Markus)製作。 照片使用熒光技術拍攝,引起花粉發出藍色的熒光。同樣也以草茉莉而聞名,它過去被用來製作人工色素。
第十五名:地衣類植物液體
在偏振光下,放大10倍後,取自地衣植物的酸性物質清晰可見。 據挪威奧斯陸自然歷史博物館介紹,這個地衣種類Evernia divaricata分佈於歐洲、北美、中亞生長緩慢的針葉林。 它們會長出碗狀子實體,與嫩黃色的孢子連在一起。 這張照片是德國杜塞爾多夫的攝影師拉爾夫•瓦格納(Ralf Wagner)拍攝。 他在一個論壇上發帖說,照片顯示的酸性物質發現於整個地衣上,其形成的矩形晶體結構是這種酸性物質的“典型特質”。第十四名:香蕉莖
在這張由英國烏爾斯特大學的斯蒂芬•洛里(Stephen Lowry )使用偏振光技術拍攝的照片中,香蕉根莖的螺旋形導管閃著光芒。 照片放大了32倍。第十三名:蘑菇珊瑚 
這枚幸運蘑菇珊瑚照片放大了166倍,由位於查爾斯頓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詹姆斯•尼科爾森(James Nicholson)拍攝。 當他用微型聚光燈拍攝時,這枚蘑菇珊瑚仍然活著,正在南卡羅來納州享受著自己的時光。顯微照片中的許多生命形式在放入顯微鏡的載玻片上之前已經被殺死,因為用顯微鏡捕捉不斷翻滾的線蟲本身就是一種挑戰。 這張照片的珊瑚沐浴在熒光下,這也是珊瑚片段發著藍光的原因。
第十二名:蛤蜊寶寶
由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拉霍亞勞斯海洋研究所的格利高里•克里普斯(Gregory Rouse)拍攝的這張獲獎圖片中,一個小小的幼年蛤蜊(file clam)被放大了10倍。蛤蜊屬於狐蛤科,與扇貝是近親。 據華盛頓州立大學網站介紹,蛤蜊寶寶揮動著細絲,以附著於多沙的海底家園,有些甚至可以通過快速排水跳起來。
第十一名:癌細胞 
由於有綠色熒光蛋白的基因植入,癌細胞發出綠色的熒光。 蘇格蘭鄧迪大學的保羅•安德魯斯(Paul D. Andrews)使用熒光燈拍攝了這張照片。癌細胞來自“海拉”細胞系,源自已逝美國患者亨麗艾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的子宮頸癌細胞的細胞系。 她在1951年死於該癌症。 一些醫藥公司在實驗室中培育從她體內提取的癌細胞,並將樣本出售給研究機構,這一做法頗具爭議,甚至還鬧到了法院。 《亨麗艾塔•拉克斯的不朽生命》(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一書寫道,“海拉”癌細胞對癌症研究至關重要,迄今至少在6萬篇科學論文中被引用。
第十名:醬油晶體
它可用來保存冷鮮食物,可使水生蒼蠅幼蟲(譯註:日本佳餚)更可口,還能應用於狐猿的研究,現在醬油又將在其“馬甲”上增添另一枚榮譽勳章:這張醬晶體的照片在本次比賽中榮獲了第十名。這是由中國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的王艷平(音譯)製作,在放大了16倍後,顯示出這種結晶後的含鹽調味劑。
第九名:跳蚤
顯然,跳蚤不滿足於傳播黑死病的“工作”,現在又侵入到微觀攝影中。 杜安•哈蘭得在熒光燈下,放大10倍後拍攝了這隻犬櫛首蚤(即Ctenocephalides canis),在本次比賽中榮獲第九名。 而去年一幅水蚤的照片摘得桂冠。第八名:黃磷鐵礦
這可不是自動售貨機中的口香糖。 在放大18倍後,在一些鐵礦石中發現了黃磷鐵礦,這種東西是令人生厭的,因為它降低了鐵礦的品味。這張照片由西班牙巴倫西亞大學地質博物館的霍諾里奧•克塞拉拉•帕拉(Honorio Cocera-La Parra)製作。
第七名:血管壁 
我們體內充滿了這種內皮細胞,它分佈於血管、毛細血管、動脈和心臟的內壁。 它助於止血,可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血液凝固。 在吸煙者體內,內皮細胞過早開始“行為不端”,被認為是預測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有用信號。 在這張由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西南醫療中心的單永利(音譯)拍攝的照片中,依附於合成超細纖維(藍色)、被熒光燈照亮的內皮細胞被放大了2500倍。第六名:紅色海藻
在這張於普通光線下拍攝的照片放大40倍,紅網藻屬的紅色海藻展現了奇特的外形。 作者是澳大利亞默多克大學的約翰•休斯曼(John Huisman)。
第五名:鶴望蘭種子
一顆極樂鳥(又稱鶴望蘭)的種子放大10倍後的照片,是由捷克布拉格查爾斯大學的維克多•塞克拉(Viktor Sykora)拍攝,鶴望蘭是一種深受歡迎的裝飾性植物,因其花朵酷似極樂鳥頭部而得名。第四名:黃蜂巢穴
放大十倍之後,意大利拉斯佩齊亞的里卡多•塔拉里奧爾(Riccardo Talariol)捕捉到這張黃蜂巢穴毛茸茸的內部結構圖。照片是利用立體顯微鏡製作。 所謂立體顯微鏡,是指採用兩個鏡頭製作兩個立體圖。 通過電腦對兩個立體圖進行拼合,使得這張照片看上去更新,這一過程被稱為立體顯微鏡的視野深度擴展。
第三名:斑馬魚鼻子 
在這張由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里法克斯攝影師奧利弗•布魯巴赫(Oliver Braubach)拍攝的照片上,放大了250倍後,斑馬魚的嗅覺器官——嗅球清晰可見。第二名:斑馬魚頭 
今年斑馬魚相當受歡迎。 這張是5天大的斑馬魚魚頭放大20倍後的照片,由美國鹽湖城猶他大學的希迪奧•奧特蘇納(Hideo Otsuna)拍攝,在本次比賽中榮獲亞軍。除了飼養在水族館外,斑馬魚還常常用於遺傳學研究。 世界上還有一份專門聚焦於斑馬魚的科學期刊——《斑馬魚》(Zebrafish)。 根據發表於《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稱,斑馬魚在某些條件下可以再生出鰭、皮膚、心臟和大腦等器官。
第一名:蚊子心臟
經由蚊子傳播,瘧疾每30秒就將奪取一個人的生命。 位於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市的范德比爾特大學研究人員喬納斯•金希望能為遏制瘧疾的傳播做出一些貢獻,他拍攝的放大100倍的蚊子心臟照片或許對此有所幫助。他在一份聲明中稱:“蚊子仍然是人類瘟疫最大的根源之一。”照片清晰地展現了蚊子錯綜複雜的循環系統結構,這種結構令其可以輕鬆傳播瘧疾。 這張照片,摘得2010年尼康微觀攝影大賽桂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