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樹葉形狀大不相同? 這個謎團即將揭曉。 這多虧了一項新的數學模式,從葉脈角度出發探討這個問題。
由於在地球上植物吸入最多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因此瞭解樹葉葉脈是解決全球二氧化碳預算難題的重要部分。
“每年全世界的樹葉帶走大氣層中不計其數的二氧化碳。”亞利桑那大學博士生本·布蘭德說道。相比海洋,樹葉吸收的二氧化碳更多,還是人類向大氣呼出的二氧化碳的 10 倍。
“想瞭解二氧化碳的變化,必須先瞭解樹葉是怎麼運作的。”但並非所有的樹葉都以同種方式運作。
樹葉運作涉及三個基本方面:樹葉生長需要的二氧化碳含量多少,樹葉的壽命長短以及綜合陽光的速度快慢——或者是光合作用率的高低。
這些因素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的植物和環境中共同作用,從而創造了樹葉形狀及結構的多樣性。
而這一切基於葉脈。
“最讓人驚訝的是以多種方式息息相關,但不會在全球範圍內發生變化。”布蘭德說道。
為了預測樹葉如何平衡這三個因素,達到樹葉最佳運作,布蘭德發明了一種數學模型,利用從葉脈網狀結構中可以肉眼看到的三個方面:密度,葉脈間距,小型葉脈分佈區域數量。 這些分佈區域類似人體的毛細血管,在這裡稱之為循環。
葉脈密度標誌著樹葉在這個網狀結構中投入了多少。 葉脈間距是測量葉脈如何有效地為樹葉提供水分和營養的一種方式。 循環個數與樹葉的強韌度和壽命有關,因為在樹葉受損的情況下,循環為重新輸入養分提供了路徑。
從葉脈可以看出植物許多方面。
例如,如果植物打開氣孔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用於光合作用,就會蒸發水分,這就要求樹葉有許多管道直接插入水中。 反過來,這就意味著需要許多大型葉脈。
如果植物需要不停地吸收水分,這有利於特定葉脈的幾何分佈,最終塑造樹葉形狀。
因此葉脈——樹葉的骨架決定了樹葉是典型的楓葉形狀還是尖刀似的柳葉形狀。
“葉脈無所不能。”布蘭德說。
葉脈構成植物結構,為植物抵禦破壞,甚至傳送化學信號,與動物神經類似。
“樹葉運作模式有失也有得。”布蘭德補充道,“我們能做的只有合成所有東西,這樣,在大的圖片上其顯示才會更加清晰。”
布蘭德在 2500 多種植物上測試了模型,該模型用於預測光合作用率、樹葉壽命、二氧化碳甚至氮氣消耗之間的關係。 測試成功了。
之後,布蘭德與大學生助手林奇·帕克,傑姬·貝辛森以及大衛·卡哈勒測試了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的 25 片樹葉。 他們的最初結果表明,這項模型在當地範圍內可行。 他們擴大研究範圍,正研究科羅拉多若基山生物實驗室中的樹葉。
布蘭德及其學生在《生態學通訊》期刊上刊登了有關葉脈的研究。
最終,對樹葉的研究將會被納入氣候模型研究中。 這不僅可以平衡二氧化碳預算,還可以預測蒸發率以及其它嚴重依賴植物,與天氣、氣候相關的事物。
“瞭解植物與全球二氧化碳循環之間的關係,意義深遠。”布蘭德說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